宋通議大夫、華文閣待制胡紘是慶元人,其故地在今松源街道坑西村。由于他力推松源置縣,在慶元人民心中是置縣功臣,恩澤桑梓。
胡紘的祖先因避五代紛亂的世道遷居到松源,在胡紘還是孩童時期,父親給他啟蒙教育,弱冠之年便嶄露頭角,民間至今流傳著他神童般的傳說,胡紘青年時期也遍訪名士豐富閱歷,其中有永嘉學派的葉適、建陽朱熹,特別是與朱熹的相會,胡紘不滿朱熹輕慢客人不辭而別,成為后來理學派攻訐胡紘的口舌,龍泉葉紹翁的《四朝見聞錄》留下了“只雞樽酒”的成語。胡紘二十三歲入太學,二十六歲進士及第,可謂“春風得意馬蹄急,一天看盡洛陽花”。之后長期擔任學官,主管教育工作,直到五十歲時,才經人推薦,任饒州鄱陽縣令。這位識擢胡紘的人就是宋寧宗慶元年間任丞相的京祈,胡紘也感知遇之恩,在“慶元黨禁”的政治風波中,堅定地站在京祈反道學一邊。胡紘任縣令期滿后,通過考核任進奏院,相當于現在的駐京辦事處。時隔不久,胡紘升任監察御史,排擊奸偽,風望凜然,深得寧宗皇帝賞識,歷任工部、禮部、吏部侍郎,給予修編皇家家譜的恩遇,在國家郊祭大典時,賜封龍泉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隨后雖有起落,歷任和州、夔州知府,并且在他六十三歲時,還起用任廣東經略使,由于平叛有功,升任華文閣待制,去世后,追贈通議大夫。
胡紘畢生以忠鯁結交朋友,以清廉治家,其子胡留一生秉持清廉家風。胡留早年參選松溪縣主薄,因是選官,不符合其治國平天下的宏愿,未赴任,后以胡紘致仕恩入仕,再任全椒、沅陵縣令。吳曦之叛平定后,蜀帥安丙知道他善于管理政務,招為助手,不久讓他代理利州府事,再任洋州知府,這可是抗金最前線,梁洋之地,就是辛棄疾夢寐以求的“匹馬戍梁州”的地方,胡留在此任知府十年,最后客死成都亞松寺,向當地商人借路費,才將遺體運回故鄉,歸葬魏溪雙坑原。
胡紘在其政治生涯風生水起的時候,自然也忘不了桑梓之情。慶元的區位條件近千年都沒變,當時就是“處浙東之極”,就是浙江省最遠的地方,老百姓的艱難可想而知,因此想建縣的愿望已經很久了!皶r冬官二卿胡公紘,松源人也,首言建邑便”,意思是當時工部侍郎胡紘,是松源人,首次提出建縣的請求。古時把天地春夏秋冬與六部對應,天官是吏部,地官是戶部,春官是禮部,夏官是兵部,秋官是刑部,冬官是工部,正卿是尚書,二卿是侍郎。因此,胡紘是在工部侍郎的任上提出建縣的,這個建議迅速得到京祈的支持,這位右丞相不愧是胡紘的恩公,在他的鼎力支持下,不久就“詔可”,并以皇帝年號賜名“慶元”,京祈親書慶元縣匾額給首任縣令富嘉謀。
慶元首任縣令富嘉謀,是北宋名相富弼的后人,京祈、胡紘精心挑選的青年才俊,從其撰寫的《建慶元縣經始記》來看,謙虛中難掩得意的神情。富嘉謀到任后,首先選叫“薰垟”的地方建縣,就是現在縣城的主要區域。慶元民間流傳松源與八都爭縣,何處土重,縣衙就建何處,說是松源人將鐵砂摻入土中,縣衙因此建松源,這只是一個傳說。殊不知胡紘自號“薰垟”,他是多么熱愛松源啊,覺得松源有龍山為鎮、龜石為印,風水極佳,在富嘉謀赴任時,肯定早有安排。慶元建縣時,也只是初創,建縣衙、學宮、軍營、橋梁、入閩通道、社壇、民居等,城墻都沒有,慶元城墻是明代修建的。后來雖幾經裁撤和復置,慶元縣至今仍是浙江省唯一一個以皇帝年號命名并保留到今的縣級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