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慶元網 > 新聞中心 > 外媒看慶元 正文

兩三年后,慶元縣張村鄉湖山村開展的“林下經濟”發展實驗,就能釋放出最大價值。
2017年,鄉賢張繼榮帶著資金和一棵棵香榧樹苗,一頭扎進了湖山村的深山里。隨后,來自杭州的浙江乾寧醫藥集團相中了這片新植的香榧林及周邊山林,決定在這里投資建設全國最大的稀缺中藥材——白芨的單品種植基地。
過去5年間,乾寧集團和張繼榮已陸續投入6000多萬元,在當地1萬多畝山林里套種白芨。
如今,新一輪發展機遇接踵而至——白芨加工廠、白芨研究院、白芨產業園……一批白芨產學研項目或正在建設、或已在洽談、或正在籌建。
演繹湖山村鄉村振興、企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共同富裕的“連臺好戲”,全面啟幕。

天剛亮,69歲的張繼文就出發了。他穿著膠鞋,戴著手套,腰間別著鐮刀,邁著輕快的步伐,向村后自家的山頭——“崗頭”走去。
“崗頭”,這個在地圖上搜不到的地名,是當地人為了區分一個個山頭隨意取的“土稱呼”。在湖山村的山上,像“崗頭”這樣的小山頭有數百個,山林面積超過1萬畝。
在“崗頭”,張繼文有20多畝山林,林下套種著一棵棵白芨。觀察它們的生長情況并及時拔草、松土,是張繼文作為基地員工的日常工作。在湖山村,像張繼文這樣的專職管護工有40多個,他們的日薪在110元—160元不等,中飯由食堂提供,往返基地還有專車接送,“這樣的工作待遇,過去在農村想都不敢想!”張繼文笑著對記者說。
湖山村距慶元縣城58公里,驅車在崇山峻嶺間斗折蛇行近兩個小時方能抵達,是典型的浙西南偏遠鄉村。因為“邊、遠、窮”所迫,早年湖山家家戶戶學習“剁花法”制菇技術,并以此專利在閩、贛等地從事香菇生產,一度成為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從事香菇生產的湖山人,半年在外謀生,半年在家休養生息。這也讓湖山村后的山林鮮有開發痕跡,甚至連上山的小路都被荒草覆蓋了。
湖山人重新“靠山吃山”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期。彼時,代料香菇的興起讓“剁花法”日漸式微!皬埨^文們”不得不返鄉,嘗試在山上建菇寮種植代料香菇,也曾轉型種過茶葉,但因地處偏遠導致運輸成本居高不下,最終黯然收場。
幾年后,“外出打工”成為湖山人的普遍選擇。隨著青壯年的大量外流,湖山的深林再次回歸平靜。張繼文沒有離開,而是與大山相守,過著自給自足的農耕生活。但即使是選擇留守的他也沒料到,日漸凋零的家鄉竟迎來了新生。
湖山村的逆襲,在浙江中醫藥大學博士張春椿看來并不意外——這座位于800米海拔處的小山村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村內土壤多以黏土和沙土各半,土質松軟肥沃,非常適合種植中藥材。
在他的牽線搭橋下,2018年,張繼榮與乾寧集團合作,計劃投資1.78億元發展林下中藥材白芨產業。如今,5000余畝規;N植基地已是一派欣欣向榮,關于這座深山的蛻變,正在不斷加快。

如今已是基地管理負責人的張繼榮,隔三差五便會開車在不斷擴大的白芨種植基地里兜一圈。從2018年兜一圈只需十幾分鐘,到現在需要一兩個小時,張繼榮親眼見證了“昔日的窮鄉僻壤變身現代藥園”的奇跡。
回憶起這座“金山”的誕生,張繼榮坦言面對的困難頗多,尤其是人才、技術、資金等資源匱乏的難題。
破題的契機,源于兩場“雪中的邂逅”。2018年1月25日,是張繼榮畢生難忘的日子。那一天,杭州下著大雪,張繼榮和張村鄉、湖山村干部在慶元縣農業部門的牽線下,與張春椿相約面談打造中藥材基地的事宜。
“白芨的市場前景好,但種植難度大,需要大量投資,希望你們考慮我的建議!薄澳拿峙c張村讀音相近,這是合作的緣分吶!彪p方第一次會面,便如故交般相談甚歡。
六天后,張春椿前往張村鄉實地考察。那一天,慶元也飄起了雪花,張春椿的汽車迎著風雪艱難駛抵湖山村。初次到訪,讓張春椿了解到當地雖然基礎設施薄弱,但生態環境優越,山地資源、海拔高度、溫度濕度都非常適合種植中藥材,于是當即答應出任張村鄉的“星期天工程師”,同時支持和扶持湖山村打造國家稀缺中藥材單品種植基地。
技術難題解決了,資金缺口怎么辦?沒多久,好消息傳來:杭州百年老字號——乾寧齋國醫館正在擴大道地藥材種植規模,經張春椿推薦,他們決定來張村鄉實地考察。經過乾寧集團考察團先后四次考察,2018年,湖山村的白芨產業以“公司+農場+高!焙献髂J秸狡鸩剑河汕瑢幖瘓F負責資金與市場運作,張繼榮的榮森家庭農場負責種植和管理,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所負責技術支撐。
自乾寧集團落戶湖山村種植白芨以來,村民除了轉租自家山林、山地的租金收入,還受雇成為基地員工。這樣以“企業+農場+農戶”模式,大大催生了村民的內生動力,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
村里有項目,村民有事干!俺W『酱宓拇迕裼37戶,勞動力相對比較缺乏,用工忙時,我們還會到鄰村找幫手!睆埨^榮說,近幾年項目建設順利,產業不斷發展,企業已先后為120余戶留守群眾發放工資近500余萬元。

在湖山村采訪時,張繼榮像個稱職的導游,帶著記者參觀剛完成裝修的基地辦公樓。
辦公樓是一幢白墻黑瓦的兩層小樓,由當地廢棄小學改造而成。在辦公樓斜對面,一座全新的白芨粗加工廠“只待東風”!鞍总溉暌皇,畝產量約2000公斤,畝產值約4.8萬元。通過粗加工,畝產值可以再增20%—50%!睆埨^榮告訴記者。
在湖山村外不遠處,乾寧集團打造了一個面積20畝的現代化浙西南稀缺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同時新建了70畝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年馴化苗產能已達1500萬株以上。
這只是湖山村項目布局的一角。通過今后幾年的建設,整個湖山村乃至臨近鄉村將變成一個集種苗繁育、生態種植、精深加工、科研創新、健康養生、休閑旅游于一體的白芨全產業鏈“航母”。
“我們研發的白芨面膜、白芨唇膏等生物制品已經面市!睆埨^榮說,依托白芨產業,湖山村的生物科技產業發展勢頭正盛。目前,公司正與廣州白云山制藥洽談中藥飲片方面的合作,與麗水的浙江貝尼菲特藥業有限公司洽談建設中藥飲片廠和加工廠的共享車間事宜,“與從土里挖出的新鮮白芨相比,深加工的醫藥產品溢價將達到30倍以上!
最讓張繼榮津津樂道的是,每年4月,幾千畝白芨花會如期盛開,讓整片大山成為絢爛花海、采風勝地。這壯觀的美景,也讓張村鄉黨委政府乘勢提出了“藥香綠谷”的目標:打造一個以中藥材產業發展為重點的康養鄉村,加快形成“林下經濟+森林康養+藥材研學”等新業態,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思路既定,張繼榮帶頭將自家閑置的房子改造成了一個以中藥材為主題的民宿。推開民宿大門,只見浙貝母、元胡、芍藥、麥冬、杭白菊等中藥材標本遍布四周,就連房間的編號也以藥命名——白芨、重樓、元胡、白術……
如今,隨著家底越來越殷實,湖山村又有了新目標——打造省級特色村。不斷延長的產業鏈,像一條無形的線,串起綠水青山的美好圖景!懊髂4月白芨花盛開時,你們一定要再來看看新變化!迸R別時,張繼榮笑著對記者說,來年花開,產業欣欣向榮,游客紛至沓來,那便是鄉村振興、共同富裕最真實最美好的面貌。
- (編輯:胡俊松)